周末,控产预期再度卷土重来,钢材现货应声上涨,螺纹涨幅20-50元/吨,热卷涨幅10-60元/吨。28日开盘,盘面主力合约螺纹、热卷上涨19、27元/吨,焦煤、焦炭、铁矿石下跌16、19、3.5元/吨。当前,中国钢铁行业正站在政策调控与市场博弈的交汇点上。自2025年2月以来,粗钢压减出现了多次、多版本和多维度的预期,控产始终成为市场交易的一大博弈点。在海外关税、反倾销加剧和内部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下,钢价跌跌不休,市场迫切的希望政策端给予指引信号,共度难关。
首先需要明确的是,年内实现控产是可预见的,这是政策定调与供需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中央近期多次释放控产决心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公开表示,在当前需求下滑的背景下,"减产已是行业共识,亟须转化为统一行动"。结合2025年"十五五"收官之年的政策导向,工信部已明确将修订产能置换政策,强调"控总量、优存量、促升级",为粗钢控产提供了制度保障。更重要的是,外需受限与内需疲软形成双重挤压。海外方面,韩国、越南、印度、巴西、墨西哥等国反倾销调查加剧,导致出口变数加剧,虽然钢坯出口存在部分替代,但关税政策变数良多,市场情绪偏向谨慎;内需方面,地产用钢同比下降盘面已然有所体现,建材依赖基建项目兜底仍显乏力,制造业海外的堵截也让扩大国内消费成为政策发力的重点,内需的刺激和政策的落地都需要时间和进一步观察。
其次,前三次粗钢控产(2020-2023年)均引发阶段性行情,但效果受制于执行力度,从中央的种种表述上看,本轮控产应更加的高质量、避免一刀切以及更加的精准化。本次材的反弹和原料的下跌处于控产的第一阶段:扩钢厂利润。但反弹高度受到三重因素的制约。一是内需扩大的幅度,基建项目资金到位率是关键变量。当前专项债发行进度虽有增量但仍在市场预期之外,若5月资金投放加速,建筑钢材需求或迎来脉冲式回升。另外,两重两新政策仍在有序推进,对于制造业扩大内需仍有促进作用。二是原料博弈的情况。铁矿石港口库存稳中有升,焦炭第二轮提涨钢厂尚未回应,原料端弱势对钢厂钢厂利润是把双刃剑。三是政策发布的节奏和落地情况。相对于其他板块,黑色已然出现连续多月下跌,淡季政策的超预期发布、消息面的扰动都会放大盘面的弹性。
另外,若是需求无法支撑第一阶段的扩钢厂利润,则会进入第二阶段:原料带着成材螺旋式下跌形成负反馈。短期看,低库存和钢坯出口韧性支撑价格,反弹行情可波段参与,关注情绪性反弹机会清仓参与介入多单,或可等待控产文件确定之际再行介入。但中长期行业仍面临产能出清阵痛,建议把握"卷螺价差收窄""做多钢厂利润"等结构性机会。